|
春季养生 | “春捂秋冻”需注意,做到这样受益一整年发表时间:2022-02-23 17:43 春季阳气生发、万物始生,所谓“一年之际在于春”。 1)春捂护阳,下厚上薄 谚语云:“春不减衣,秋不戴帽”,说的是早春季节不要急忙把棉衣脱掉。立春时节阳气渐生,而阴寒未尽,正处于阴退阳长、寒去热来的转折期。 此时人体的毛孔也正处于从闭合到逐步开放的过程,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,如果穿得少了,一旦遭遇寒凉的侵袭,毛孔就自动闭合,体内的阳气得不到宣发,以致产生“阳气郁”的现象。 所以,防寒保暖仍是春季养生的重点。此时衣着主张“下厚上薄”,以助春阳升发之势,不要过早减掉冬衣,仍需注意保暖御寒,切勿汗出当风。 2)“春捂”不能捂过了头 棉衣不可过早脱去,多备几件夹衣,随天气变化增减。但有时春捂却应该有度。 当南方地区进入3月,或北方地区进入4月,天气明显有些热了,如果还穿着棉衣,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,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,同样对健康不利。 一年四季有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特点,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,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。 立春之后,进补量就应逐渐减少,以适应春季舒畅、升发、条达的季节特点。 同时,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量,因咸味入肾,摄盐过量易伤肾气,不利于保养阳气。 2)少酸多甘 《内经》言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指出春天饮食应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”,就是说春季应少吃酸味、多吃甘淡性温微辛食物。 因酸味入肝,具有收敛之性,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。甘味之品可补益脾气,避免肝旺克脾。 中医又认为,五味入五脏,如酸味入肝,甘味入脾等。若多吃酸味食品,能加强肝的功能,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,这样就会大大伤害脾胃之气。 因此,春季饮食调养要注意春季阳气初生的特点,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,不宜吃酸收之味。 3)宜常吃芽菜 在古代被称为“种生”,最常见的芽菜有豆芽、香椿芽、姜芽等。春季吃芽菜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升发。 ![]() 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春三月,此为发陈。”发,是发散的意思;陈,即陈旧。《黄帝内经》把万物发芽的姿态不叫发新而叫发陈,是因为这些植物的嫩芽具有将植物陈积物质发散掉的功效。 因此,如果人体的阳气发散不出来,可借助这些嫩芽的力量来帮助发散。 4)宜平补 春天阳气升发,活动加快,消耗过大,进补可补充营养,使人体阴阳达到动态平衡。 因此,春季饮食要贯彻以升为主的原则,也就是说,宜适当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,但要以平补甘温之物为主,如大枣、山药、莲子、羊奶等。 春季进补,既要保暖,又要避免“上火”。那么,羊奶无疑是个好选择。 据本草纲目记载:“羊乳甘温无毒、补寒冷虚乏、润心肺、治消渴、疗虚劳、益精气、补肾气和小肠气。”,对经常体虚上火之人更是有益。 2)益心肺 肺是我们所有器官中唯一能与外界环境进行接触的器官,同时,它也是我们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春天万物复苏,非常有利于肺活力的恢复。 肺乃华盖之府娇脏之器,极易受到外来风寒湿邪的侵扰,羊奶甘温润肺能够起到益心养肺的双重效果。 3)提高免疫力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和肠胃疾病高发的季节。 ![]() 羊奶中富含与母乳相同的上皮细胞生长因子(EGF),对人体鼻腔、咽喉、血管、肠胃等黏膜有良好的修复作用,能够提高人体抵抗感冒的能力和养护肠胃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 4)缓解疲劳 春季气温逐步开始回升,血管由收缩变成舒张状态影响到大脑供氧,有时候会感觉很疲惫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春困”。 |